打新资金可关注分离交易可转债 -------------------------------------------------------------------------------- 日期:2008-2-21 13:09:23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
近期,一级市场新股发行步伐明显放缓,但是企业债尤其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昨日,中国石化和上港集团两家上市公司同时发行巨量分离交易可转债,募资总额达324.5亿元。目前,民生银行、中国平安、江西铜业、华电国际等多家上市公司已公告拟通过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其中中国平安的发债规模达412亿元,民生银行则达150亿元。今年,分离交易可转债势必成为市场的一个投资热点。
文/表 记者方利平
近期,企业债尤其是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发行紧锣密鼓地进行,由于企业分离交易可转债由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券和附送的认股权证两部分组成,兼具股性和债性,股市上涨时,附送的认购权证可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收益;股市下跌时,投资者又可将债券持有到期,坐收利息。1月中以来,在股票市场大幅回调的情况下,分离交易可转债纯债市场取得了4%以上的涨幅。
二级市场买纯债收益率超7%
近期,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跷跷板效应表现特别明显,在股票二级市场大幅振荡回调的时候,债券市场的表现却极为抢眼。自1月15日以来,截至2月19日收盘,上证指数由5505点下跌为4664点,累计跌幅达15.28%。
而与此同时,上证国债指数却由111.28点上涨为112.39,涨幅约1%,企债指数由112.68上涨为116.14,涨幅为3.07%。企业债券中,分离交易可转债纯债部分尤为突出,9只已上市交易的品种平均涨幅为4.16%,其中新上市的07日照债和08上汽债涨幅分别达5.73%和5.41%。
分离交易可转债之所以受欢迎,跟其较高的到期收益紧密相关。虽然分离交易可转债的票面利息很低,新发债的票面利率普遍在1%左右,但是纯债和权证部分分离上市交易后,纯债部分往往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折价。
如去年9月上市的中信国安分离交易可转债纯债部分“国安债1”,剩余期限为5.57年,昨天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仅为73.63元,如果投资者以该价格在二级市场买入并持有到期的话,不但可按面值获得100元的本金返还,还可获得每年1.2%的票面利率,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达7.62%。
按1月19日的收盘价格买入并持有到期的话,目前已经在沪深两市上市的9只分离交易可转债纯债部分,平均年收益率可达6.62%。其中“国安债1”和“07云化债”的收益率均超过了7%。
风险提示:在二级市场买入纯债,比较适合有长期配置需求并能持有到期的资金,如果是短期资金,买入纯债时要保持慎重,因为债券部分本身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利率,大部分收益来自折价部分的补偿,如果不能持有到期,则无法获得该部分收益,实际收益率可能很低。
发行时参与配售和申购
上市首日获利超过10%
除了上述在二级市场买入纯债部分,投资者也可在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时认购或者申购。分离交易可转债发行时,一般会对原股东进行优先配售,优先配售后的余额采取网下向机构投资者利率询价配售与网上资金申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行。在发行时,原股东可积极参与配售;没有持有股票的普通投资者也可进行网上申购,操作方式类似新股申购。
发行时认购或者申购所得的分离交易可转债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可转换债券,二是股票认股权证,其中权证部分是随债券附送的,每张债券的成本是100元,上市后则自动拆分成债券和股票权证,可分别进行交易,市值由债券和权证两部分组成。
到目前为止,已有9只分离交易可转债上市,从上市的情况看,虽然债券部分往往会出现较大的折价,但由于附送的权证带来较大的价值,发行时获配或申购中签的分离交易可转债,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
如以上市首日开盘价计算, 9只分离交易可转债上市即获得了4.82%~28.64%的涨幅。最近一只上市的上海汽车分离交易可转债,上市首日权证价格为12.306元,债券价格为70.1元,由于每张债券附送的权证为3.6份,所以每张债券的市值为12.306×3.6+70.1=114.4元,上市首日涨幅为14.4%。去年11月发行的日照港分离交易可转债,虽然上市首日涨幅较小,仅为4.82%,但是上市后债券和权证都持续上涨,截至昨日上午,已经取得了41.31%的收益。 ------------------------------------------以上是记者意见,我对"去年11月发行的日照港分离交易可转债上市后..债券和权证都持续上涨"有保留意见,当时这个的定位是偏低,目前不见得其他品种有这样的机会
伴随着债券基金去年四季度的优异表现,以及去年12月起已连续有5只新债券基金获批发行,许多基民也转向投资债券基金,刚刚开始发行的华夏希望债券发行前两天就吸收了近30亿的资金。而不少基民也发现,今年以来,如果放弃单配股票基金的激进投基策略,配置一些债券基金,确实能达到减亏的目的,且进可攻退可守。
那么,今年,该如何布局债券基金呢?专家建议,基民在选择时,不妨先看看债券基金的大类资产配置,目前来看,专注于打新的品种最值得看好,其次,还应留意不同基金对不同类型券种的持仓结构,在各券种中,企业债收益率相对最高,预计该券种年内的市场容量会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
股债搭配减少亏损
经过两年在股市的摸爬滚打,小赵在股市上的收益不菲,但却疲倦非常。眼见,去年第四季度开始,股市走势急转直下,原本一门心思赚取高收益的小赵试着将自己原来十足十配了股票基金的钱,转了两成配置了一只债券基金。
这两天一盘算收益,小赵发现,在今年股市大跌,大部分基民难逃亏损命运的当口,年前转配了两成债券基金的一个小操作,却让自己减亏不少。由于将基金资产在股票基金和债券基金“八二”分配,自己今年以来的亏损额为3462元,其中,股票基金亏损了3608元,债券基金还小有盈利146元,而如果仍按之前100%配置股票基金,今年以来的亏损却要高达4510元。
小赵不经意的做法,其实正是今年基民们搏杀于基金市场上,进可攻退可守的好方法。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2月18日,今年以来,股票型、指数型、偏股型、平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61%、-7.29%、-3.84%和-2.74%,而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则为-0.06%,跌幅远小于其他各类基金。
债券基金收益差距同样明显
而纵观今年债券基金的投资机会,易方达稳健收益债券基金基金经理林海表示,债券市场经过2006~2007年两年的调整,收益率已经上升到相当有吸引力的水平。目前,中期金(222.59,-0.31,-0.14%,吧)融债收益率已经接近5%,企业债的收益率接近7%~8%,仅从债券的票面利率来看,债券的收益率已较此前更有吸引力,并且,票息收益之外,如果债券上涨,还能获得价差收益。根据我们的预期,目前的债券市场已经接近底部区域,投资收益也有希望超越去年。
汇添富增强收益债券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陆文磊也认为,经过连续6次加息,利率水平已提升至一定高度,这将制约存款利率进一步上调的空间,债券资产吸引力在不断增强,此时布局债券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时刻。
其实,尽管投资风险和收益差距与股票基金没法比,但债券基金也需仔细挑选,收益差距同样不小。
以截至2月18日的收益数据为例,今年以来,债券基金中,收益率较高的融通债券(行情,净值,基金吧)、鹏华普天债券(行情,净值,基金吧)(A类)的收益率分别为1.55%和0.73%。而同期,招商安本增利(行情,净值,基金吧)和南方宝元债券的净值却分别下跌了-1.83%和-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20080222/12244536298.shtml
浦发银行(40.04,-3.19,-7.38%,吧)“零收益事件”暴露风险陷阱
浦发银行“零收益事件”,揭示出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缺乏了解。沪上某银行理财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通常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较为复杂,投资者在购买前往往“一知半解”。一旦遭遇最低收益情况,可能难以接受。
设计“苛刻”零收益案例不断
继浦发银行 “零收益事件”引起投资者质疑后,近日,又一家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因到期收益率为零而引起投资者不满。有投资者在网上发帖称,购买了深发展的“聚财宝飞跃计划2007年1号股票篮子挂钩型理财产品”,遭遇了零收益,而当初产品的宣传称,“本期发行的产品与工商银行(6.36,-0.26,-3.93%,吧)、中国银行(5.49,-0.11,-1.96%,吧)、建设银行(7.68,-0.28,-3.52%,吧)三只优质银行H股表现的一致性挂钩,将让您有机会获得高达1年15%的超高回报”。
该款产品遭遇零收益,与浦发银行的“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有相似性,同样是挂钩股票出现上涨,但客户因为结构性产品的收益条件设置而未赚钱。有投资者称,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说是分享挂钩指标的财富效应,实际上如同与客户“对赌”,只要设计上苛刻,客户只能把最高收益当作“水中月”,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拿浦发银行的 “06F2计划”来说,收益最大值的计算公式为“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这就意味着只有当4只挂钩港股的涨跌幅完全相等时,才能实现16%的最高收益。一旦4只挂钩港股中表现最好的与表现最差的拉大差距,客户的收益很容易不及银行储蓄收益。可结果偏偏不如人意,“06F2计划”挂钩的建设银行、中国人寿(38.02,-1.97,-4.93%,吧)、招商银行(30.10,-2.10,-6.52%,吧)、中银香港期间分别上涨了31.29%、47.41%、96.25%、-2.62%,最好的股票与最差的股票相差超过30个百分点。
结构性产品的设计是否合理,在“零收益事件”中遭遇拷问。事实上,银行应该清楚结构性产品是否可能遭遇最低收益。沪上某中资银行国际业务部主管在2006年就公开表示,结构性理财产品的设计总体上“是偏向银行一方的”。多数情况下,银行承诺的高收益率很难达到。
投资者需要意识到,“零收益事件”还会接踵而来。例如,某银行去年发行的一款 “涨跌双赢”理财产品,作为挂钩指标的香港盈富基金,现跌破了其结构设计的下限,只有在10月15日前突破37.37港元的上限,才能获得4.6%的理财收益,否则收益将为零。盈富基金2月20日收盘是23.75港元,“涨跌双赢”要想摆脱零收益显然“任重道远”。
结构性设计亏本、高收益皆有可能
某银行个金部负责人对记者说,结构性设计是“双刃剑”,不能因为遭遇零收益而一概否认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价值。国内最早的人民币结构性理财产品出现于2005年9月,正是结构性设计的应用,使人民币理财产品摆脱了低收益尴尬。
据了解,传统的个人理财产品主要挂钩汇率、利率和货币,而去年以来各银行频繁推出挂钩股票、股票指数、海外基金、债券和商品指数的理财产品,一些以投资艺术品、黄金、奥运题材为多元化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也开始出现。同时,具有较高预期收益率的无本金保障产品大幅增加。仅去年上半年,沪上银行共发售非保本理财产品137.45亿元,大大超过2006年全年67.17亿元的水平。